全國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數據產品 土地利用數據 土地覆蓋數據 坡度數據 土壤侵蝕數據 全國各省市DEM數據 耕地資源空間分布數據 草地資源空間分布數據 林地資源空間分布數據 水域資源空間分布數據 建設用地空間分布數據 地形、地貌、土壤數據 分坡度耕地數據 全國大宗農作物種植范圍空間分布產品
多種衛星遙感數據反演植被覆蓋度數據 地表反照率數據 比輻射率數據 地表溫度數據 地表蒸騰與蒸散數據 歸一化植被指數數據 葉面積指數數據 凈初級生產力數據 凈生態系統生產力數據 生態系統總初級生產力數據 生態系統類型分布數據 土壤類型質地養分數據 生態系統空間分布數據 增強型植被指數產品
多年平均氣溫空間分布數據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間分布數據 濕潤指數數據 大于0℃積溫空間分布數據 光合有效輻射分量數據 顯熱/潛熱信息數據 波文比信息數據 地表凈輻射通量數據 光合有效輻射數據 溫度帶分區數據 山區小氣候因子精細數據集
全國夜間燈光指數數據 全國GDP公里格網數據產品 全國建筑物總面積公里格網數據 全國人口密度數據產品 全國縣級醫院分布產品 人口調查空間分布數據 收入統計空間分布數據 礦山面積統計及分布數據 載畜量及空間分布數據 農作物種植面積統計數據 農田分類面積統計數據 農作物長勢遙感監測數據 醫療資源統計數據 教育資源統計數據 行政轄區信息數據
Landsat 8 高分二號 高分一號 SPOT-6衛星影像 法國Pleiades高分衛星 資源三號衛星 風云3號 中巴資源衛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環境小衛星 Landsat MSS 天繪一號衛星影像
高精度仿真電子地圖數據 全國電子地圖數據 全國賓館酒店數據 全國道路數據 全國水系數據 全國醫院數據 全國中學數據 全國小學數據 全國幼兒園數據 全國加油站數據 全國超市數據 全國餐飲飯店數據 北京市 上海市 重慶市 天津市 浙江省 黑龍江省 云南省 陜西省 山西省 江西省 海南省 貴州省 廣東省 甘肅省 江蘇省 福建省 青海省 湖北省 河南省 安徽省 山東省 四川省 吉林省 遼寧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新疆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寧夏自治區 廣西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全國鄉鎮 全國行政村邊界數據 北京市 安徽省 福建省 廣西自治區 黑龍江省 甘肅省 廣東省 貴州省 海南省 河北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吉林省 江蘇省 江西省 遼寧省 內蒙古自治區 寧夏自治區 青海省 山東省 山西省 陜西省 上海市 四川省 天津市 西藏自治區 新疆自治區 云南省 浙江省 重慶市
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與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主要運用GIS、遙感及現代科學技術掌握土地的利用情況,特別是城鎮建設用地和耕地的利用情況。本方案主要充分利用“3S”技術以及地面調查和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技術手段,建立全國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體系,實現對重點地區、特定目標土地利用狀況的快速監測,為國土綜合管理、執法檢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農田保護情況、土地綜合整治情況等提供服務。在土地利用現狀與動態監測中,主要的工作是通過對監測區的遙感影像及其他土地利用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利用人機交互式解譯的方式獲取土地利用現狀及動態變化信息。
按照不同的應用需求,制作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數據(通常為 1:10萬、1:5萬、1:1萬等)。本方案在實現土地利用遙感監測的基礎上,制定了較為合理的技術路線(圖 1)。
對遙感影像數據按照不同需求進行地形圖糾正與配準,使同一區域、不同類型衛星數據地理坐標以及象元空間分辨率匹配。同時,對影像進行融合鑲嵌處理,滿足應用需求。
在影像處理后的基礎上通過人機交互式解譯方式判讀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通過實際外業核查對土地利用解譯信息進行確認與訂正,根據影像判讀與野外調查獲取結果,進而統計土地利用圖斑的類型、位置、范圍和面積等信息,并制作圖件。
土地利用變化信息即土地使用過程中地表自然屬性發生變化所表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農業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城市擴展占用耕地與非耕地等類別。
在構建需求比例尺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專題數據庫的過程中,構建GIS平臺人機交互直接判讀(下稱人工解譯)為核心的中國土地利用遙感制圖技術方案,同時采用基于遙感監測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全國土地分類》(2002 年標準))分類系統,形成一致的判讀標準,從而保證遙感人工解譯的精度。在獲取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兩期遙感影像的直接對比分析,采用土地利用變化分類判(即直接解譯動態斑塊)和“圖斑分割”的方式對土地利用動態信息進行提取(主要是利用差值、變換和融合等圖像處理技術,使發生變化的部分從背景影像中顯現出來),進一步形成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圖斑,并加以定性與集成。下圖以2005年和2010年為例,提取土地利用動態信息。
以GIS為操作平臺,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圖,對需求區域的不同遙感數據源采取影像處理。處理過程主要包括輻射校正、幾何糾正、融合、鑲嵌等。
利用人機交互式解譯與實地野外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獲取土地利用現狀數據與動態圖斑。
匯總行政區劃土地利用類型面積。